日治初期建立的最早五個測候所

甲午戰爭之前,臺灣的近代氣象測候已在清帝國海關(外國人稅務司)的主事下,在基隆、淡水、安平、打狗四海關,以及南岬(鵝鑾鼻)、漁翁島兩燈塔進行氣象觀測。1895年(明治28年)臺灣的主權歸屬轉換的紛擾,在這段接收的戰亂時期,氣象觀測幾乎全部停止,只有淡水、安平兩海關以及漁翁島保存了少數的儀器與紀錄。 明治29(1896)年,日人延續清朝海關的氣象觀測事業,著手臺灣島上氣象測候所的設置。該年三月頒佈「臺灣總督府測候所官制」,規定測候所的職掌、組織及隸屬(民政局通信部,次年改直隸總督府)。29年四月到六月間,通信部海事課課長遠藤可一與東京中央氣象台的技士近藤久次郎兩人踏查尋找適當的設所地點,行跡遠達最南端的鵝鑾鼻。總督府在他們的建議下,於七月公布了臺北、臺中、臺南、恆春及澎湖等五個測候所的位置與名稱。

資料與資源

基本資訊

資料類型 科學與統計資料
語言 中文 (zho)

時空資訊

空間範圍 顯示更多
{"type":"Polygon","coordinates":[[[119.40728768706325,21.969368327204197],[119.40728768706325,25.349817719834704],[121.54962167143825,25.349817719834704],[121.54962167143825,21.969368327204197],[119.40728768706325,21.969368327204197]]]}
空間範圍.X.min 119.40728768706325
空間範圍.X.max 121.54962167143825
空間範圍.Y.min 21.969368327204197
空間範圍.Y.max 25.349817719834704

管理資訊

產製者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聯絡人 廖泫銘
聯絡人的電子郵件 veevee@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