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鎮國小土埆構築行動探索偏鄉地區的在地建造策略

本研究以台灣社會現今城鄉發展的差距為背景,期望以促進鄉村地區的公共生活為出發,探討如何促進在地的價值與建造策略。研究選定台南左鎮公舘社區為觀察場域,該地區因青壯年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等現象,基礎公共建設項自民國83年以來不斷裁撤與縮編。若以在地的力量方建造策略來發展,該如何更緊密結合區域內生活模式,以連結地區的經濟生產與勞力,作一種為能深入公共生活與建設發展的設計方式。是研究中最主要探索的課題。 本研究通過文獻與地方耆老訪談理解左鎮地區生活型態與構築方式,在過去大多是以地緣為合作建造的關係,會以土、竹子等可就近取的之材料作為建材來構築房屋。土構築是當地很常見的傳統構造,本研究選擇了土埆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同時應用耐震補強技術作為後續研究發展的參考基礎。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共進行四項實作行動,由土埆建築的縮尺模型製作開始,先熟悉材料並比對操作工序,然後發展設計方案於台南左鎮國小進行實構築行動,從足尺寸的土埆生產來探究地方材料、生產以及技術上之關聯,再搭建土埆牆面,嘗試協力建造的方式,並藉此過程來反思在地建造策略的關鍵因素;同時為了使發展之策略能有機會被更簡易的操作,加入了以地方土料為主之土埆的材料強度試驗,比較不同地方纖維材料與土料比例之間的關係。 研究以台南左鎮公舘社區內的旅遊服務中心作為設計提案,示範實作過程中的發展策略。提出以整合地方特色為觀光旅遊服務活動,一方面做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策略構想,另一方面透過空間設計來結合地方農作生產、構築技術與地方勞力的關係操作設計策略。並以材料試驗之結果,帶入耐震設計規範之靜力分析法來評估耐震性強度,以使設計策略的應用能更貼近真實狀況。最後依據實作之討論結果規劃營建計畫來作為完整的設計流程示範。 透過實作行動、設計提案與評估,本研究整理影響左鎮地區在地建造的關鍵因素在於有效結合地區的各項資源。設計者需於進行設計前先行盤點地方資源,包含協力建造者時間、構築材料的生長週期以及土埆構築工序。將這些資源作為最主要的設計因素,並搭配季節來發展適合當地的構築流程。本研究為地方協力工作者設計簡易的標準化生產方針,以四人為一單位的協力模式,確保地方參與者能更容易的進行合作,方得以使在地建造的策略,能夠更真實地落實到地方社區之中。

連結網址: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6NCKU5222020%22.&searchmode=basic

資料與資源

標籤

Wikidata 關鍵字

  • Q1266946

基本資訊

資料類型 辦公軟體文件
語言 中文 (zho)
備註

論文集名稱: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

出版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出版年:2018

網址: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6-1402201823311100

管理資訊

產製者 陳建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