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乾隆末年,北路山後噶瑪蘭(《臺灣府志》、《諸羅縣志》寫作蛤仔難,又作蛤仔蘭)地區漸有漢人入墾,至嘉慶中葉時已有數萬人之多。嘉慶十一、十二年(1806-...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道光十五年(1835)...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同治十三年(1874)日軍侵臺,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楨來臺辦理此事。他勘查當時臺灣情勢,上奏建議在臺灣南北部增建廳縣,並在中部水沙連及後山卑南地區設官理番。於是光緒元年(1875)...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光緒二十年(1894) ,巡撫邵友濂奏准移省會至臺北,又奏准於淡水縣大嵙崁一帶增設南雅廳,下轄海山堡,置臺北府分防南雅理番捕盜同知一名,於是全省共有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四廳。 -
清代臺灣城郭
「城」原為傳統中國於地方設治的象徵。帝國邊陲、移墾社會的台灣,由於治安與中央權力力猶未逮等因素,在設治與防亂的兩難間,因此寫下台灣「城」的獨特故事。...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此資料集沒有說明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雍正九年(1731)...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康熙末年,臺灣民亂叢生,尤以康熙六十年(1721)的朱一貴事變最為嚴重。清廷在平亂後,打算加強對臺灣的統治及防務,臺灣鎮總兵幕僚藍鼎元遂建議在諸羅縣北半線地方另設一縣。於是在雍正元年(1723) ,在原諸羅縣境,劃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初設時又稱淡水海防廳)。雍正五年(1727)... -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您也可以使用API (應用程式介面) (see API 文件)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