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datasets found

Filter Results
  • 日治時期臺灣燈塔分布圖

    清光緒元年(1875),清廷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聘請英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 日治時期製糖廠分布圖

    日治時期在總督府法令規章的獎勵下,蔗糖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貨物。總督府制訂了「臺灣糖業獎勵規則」,補助蔗糖生產,並成立官方機構就育種、種植等進行實驗;頒佈「製糖場取締規則」,劃定各新式糖廠原料採取區域,保障原料甘蔗來源。逐漸地日方大企業資本投資的新式機械製糖工場,取代了舊式的糖。1905年三井集團於今高雄橋頭成立了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場—台灣製糖會社橋子頭工...
  • 日治時期糖鐵營業線分布圖

    各大製糖會社私設的製糖鐵道除了作為運輸甘蔗原料、砂糖成品、肥料機械外,由於串連西部平原的人口聚集處,各會社陸續經營起載客的「營業線」。1909年鹽水港製糖會社首先以「新營—鹽水」線作起載客等一般運輸服務,其他會社亦跟進,使營業線總里程數從1909年的74.9哩到1915年末暴增為691.3哩。...
  • 日治時期糖鐵分布圖

    在總督府的獎掖糖業政策下,各糖業會社在1906年後,紛紛仿效臺灣製糖會社,陸續在其官定「原料採取區域」內興建私設糖鐵,即俗稱的「五分車」鐵道,提供了甘蔗運輸、砂糖輸送乃至各式糖業用品如肥料、製糖機械等良好的輸送管道。...
  • 日治時期銀行分布圖

    台灣於日治之前,現代銀行的系統並不完備。至1895年日本中立銀行在台北、基隆等地設立分行;1896年日本銀行設置台北日本金庫和日本銀行台北辦事處,而於1899年設立臺灣銀行,承辦上述兩銀行的業務後,台灣便漸具備現代化的銀行體系。臺灣銀行於開業後,便在台南、嘉義、台中、宜蘭等地陸設分行、辦事處,處理發行、存款、放款、匯兌業務。...
  • 日治時期海關分布圖

    臺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從十六世紀荷蘭人佔領臺灣時就已展開。咸豐八年〈1858年〉的天津條約中,規定臺灣開放通商口岸。1862年在淡水正式設立海關辦理通商事宜,經營範圍涵括淡水河沿岸各地、大稻埕、艋舺及滬尾。1863年至1865年間,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相繼開關。1895年,日人接收臺灣海關,之後海關數次改制,稅務制度也歷經多次修訂。...
  • 日治時期臺灣專賣機構分布圖

    鴉片、食鹽、樟腦、煙草和酒為日據時期臺灣五大專賣事業。臺灣專賣事業始於明治三十年(1897)後藤新平提倡的鴉片專賣,後續規劃有食鹽與樟腦的專賣。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由後藤新平擔任局長,統籌各項專賣業務,其後依序實施煙草及酒的專賣。...
  • 日治時期官設醫院分布圖

    本圖主要以呈現台灣地形圖上原有之病院分布,並參考日治時期醫療史料,企而完備從大正十年至昭和三年(1921-1928)台灣地區醫院之地理分布狀況。所稱之「醫院」係指大型、綜合性的現代化西式醫院。...
  • 日治時期臺灣水源地分布圖

    近代都市化發展下,人口聚居帶來相關的衛生問題,為了防止重蹈1880年代東京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臺灣總督府於明治29年(1896)聘任後藤新平為衛生顧問,在後藤新平的建議下,聘請東京帝大「衛生工學」教授、「御雇外國人」巴爾登(William K....
  • 日治時期溫泉分布圖

    台灣溫泉的開發史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溫泉一直是台灣重要且豐沛的天然資源,在日治時期也成為日人積極開發與管理的重要資產。本圖所呈現的日人於《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所調查台灣「礦泉」(溫泉)的成果,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的溫泉開發以北部,尤其是以北投、草山...
  • 1953年山地派出所

    國民政府遷台之初,其山地政策與對山地區域大致沿襲自日人的制度與設施,唯在編制資源上卻不及日治時期的嚴謹與區隔。...
  • 日治時期避病舍與隔離病院分布圖

    日治初期,台灣疫情的控制為殖民政府的施政重心。台灣地形圖上所呈現出各地避病舍與隔離病院的分布,可以作為日治時期防疫政策上的具體標的物。所謂避病舍與隔離病院,是透過警察、醫生等檢疫委員的調查,將患有傳染病之病人進行隔離之場所。在地形圖上的避病舍與隔離病院,其設置時間從明治32年至大正14年(1899-1924),共計46所,其中又以稻江醫院80張床位的容...
  • 日治時期市場分布圖

    日治之前,民生用品的買賣地點並沒有特別管理,然至台灣鼠疫流行,日本政府認為必須改善台人雜亂、滋生病菌的市集,於是在台北艋舺、大稻埕設立公設消費市場,並徵收公共衛生費,此費用也成為日後推動台灣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此外市場也是供給台灣人回味的場址,對市場內的各式飲食與各地名產的記憶與故事,至今仍不分世代地流傳、連結、渲染。...
  • 西來庵事件研究-事件發生地區的人口結構

    西來庵事件發生地區的社會、文化型態比較特殊,以人口結構來說,據1910年和1914年的《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可知,這十五個村庄在噍吧哖事件(即西來庵事件)爆發前的人口數大約維持在19,000人左右。此外,從《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1910年)...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

    日治時期臺灣的郵政事業的發端,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軍登臺後在佔領地設立的野戰郵便局,先後設置過二十三所,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臺灣總督府開始實施民政,軍郵機構撤銷,由普通郵政接續。當時的郵政機構結合電信業務,稱為郵便電信局。至1902年一月重新修訂郵電機構組織官制,將各郵電機構劃為一等郵便電信局;二等郵便電信局;三等郵便及電信局;郵便及...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

    明治四十年(1907)時,臺灣總督府新訂「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制」,將原來「郵便電信局」改稱為「郵便局」,依舊掌管郵政及電信二方面的業務,層級則分為一、二、三等郵便局、郵便支局、郵便出張所以及郵便受取所。至大正九年(1920),為配合行政區的調整和地名的更改,廢止「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制」,新訂「臺灣總督府通信官署官制」,將郵便局掌管的電信、電話業務分離出...
  • 部落起源神話與傳布

    對於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族而言,代代口傳的神話與傳說便是他們的歷史,故事中對事物與自然界的詮釋與理解常是該族群理解世界的方法與角度。臺灣的南島民族普遍都流傳著有關『起源地』的神話與傳說,這種關於自身來源的故事集,關照的往往是族群認同與集體記憶的投射,同時也有助於瞭解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或反映當初遷移至臺灣時所居的地區地貌。移川仔之藏將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地分成三...
  • 日治時期鐵路分布圖

    1895年起,日人在臺修建鐵路,1901年淡水線完工,至1908年4月20日,基隆到打狗〈今高雄〉縱貫線全線完工通車。之後由於島上產業快速發展,臺中線所經山路造成運輸瓶頸,於1919年開始修建縱貫海岸線,1922年海岸線由竹南至彰化完工通車。另外,1917年宜蘭線〈基隆至新城〉在1924年通車,屏東線〈高雄至枋寮〉也在1941 完工通車。
  • 西來庵事件研究-首頁

    發生於一九一五年夏天的噍吧哖事件,可說是日治時期發生規模最大的武裝抗爭事件,噍吧哖是地名,即今日的台南玉井,為此一武裝抗爭事件主要戰役之地,故稱「噍吧哖事件」;又由於此事件是因余清芳(1879-1915)、羅俊(1854-1915)和江定(1866-1916)等人不滿日本殖民政府,意圖發動武裝抗爭,建立自己的領導政權,因此也稱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等...
  • 西來庵事件研究-各地動員人數

    如果要了解噍吧哖事件的動員情形,《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以下簡稱《全檔》)有相當詳細的資料可供參考;因為該檔案不僅有1,584名參與起事者的個人資料,同時對1,393名參與者的招募過程有相當完整的記載,包括招募者的姓名等基本資料、被招募的日期、以及入會儀式的簡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