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東部後山圖

    《海國聞見錄》係陳倫炯的私人著作,他自小即隨父親遊歷各地,後又擔任「臺灣路參將」、「安平副將」、「臺灣總兵」、「澎湖水師協鎮」、「臺灣水師協鎮」、「浙江寧波水師提督」等官職,對於中國沿海一帶與臺灣海岸形勢相當熟稔,後將生平所見與經歷撰著成《海國聞見錄》。其中『臺灣後山圖』,主要是採錄自藍廷珍命人所繪的後山圖,對臺灣東部主要形勢與重要河川、港口多所描繪紀...
  • 清代東部後山圖

    此圖亦是收錄在「臺灣輿圖並說」,由夏獻綸審定,余寵、王熊彪繪圖。不同於「光緒輿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此圖的範圍包括了整個臺灣島,各類地名平均羅列於全島,種類繁多。相關番社的標註,四分之三分佈於卑南廳,少許在恆春縣與埔里社廳,前山地區幾乎不見以「社」為名的標示,可能與後山一帶漢人拓墾未久,尚有新墾地與番社並存的實際狀況有關。相較於清初地圖,東部後山漢人聚...
  • 清代東部後山圖

    此圖亦是收錄在「臺灣輿圖並說」,由夏獻綸審定,余寵、王熊彪繪圖。不同於「光緒輿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此圖的範圍包括了整個臺灣島,各類地名平均羅列於全島,種類繁多。相關番社的標註,四分之三分佈於卑南廳,少許在恆春縣與埔里社廳,前山地區幾乎不見以「社」為名的標示,可能與後山一帶漢人拓墾未久,尚有新墾地與番社並存的實際狀況有關。相較於清初地圖,東部後山漢人聚...
  • 清代臺灣城郭

    「城」原為傳統中國於地方設治的象徵。帝國邊陲、移墾社會的台灣,由於治安與中央權力力猶未逮等因素,在設治與防亂的兩難間,因此寫下台灣「城」的獨特故事。...
  • 台灣製腦地域圖(1924年)

    從世界的尺度看,樟樹僅分布在日本、大陸與臺灣;但從臺灣的尺度看,動輒數人才能合抱的樟樹巨木,卻是臺灣中北部淺山地帶最普遍的樹種之一。清朝中期對於樟樹的利用主要是建造戰船,主事者稱為「軍工匠首」,其活動遍及西部臺灣(包括宜蘭)沿山;目前仍可見到的、諸如軍工寮等地名,即見證了早期先民的山林利用痕跡。...
  • 明治三十八年(1905)臺灣地區戶口資料

    地籍與戶籍的確定,是施政的基本條件。臺灣總督府於1904年(明治37年)完成臺灣的土地調查,用以控制臺灣社會、增加稅收,總共製作了464幅2萬分之一的地形圖,通稱《臺灣堡圖》。完成土地調查後,總督府接著於1905年(明治38年)進行全臺的戶口普查。經過一連串的前置作業後,於10月1日至3日,進行實地調查。戶口普查的工作是以街庄為最小調查單位,當時全臺共...
  • 大正五年(1916)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

    蕃地的調查與地圖測量,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1915)任內的重要施政,由蕃務本署測量技師野呂寧從1908年起開始負責,作業範圍幾乎涵蓋了臺灣全島的山麓地帶及部分高山地帶,不只針對土地調查而做測量,對林野整理統計也有頗多貢獻。台灣總督府為了全面征討蕃人與拓殖蕃地測量繪製的「蕃地」地形圖,是瞭解並前進番地的最基本工作。不僅當時日軍參謀本部派測...
  • 日治時期寺廟分布圖

    對台灣民間信仰祠廟調查之詳細,可謂為《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上之一大特色。在堡圖4466個圖例點中,祠廟便佔有1643點;另在地形圖上之5258圖例點中,祠廟也佔有1439點數量最多。不僅祠廟在地圖上的數量龐大,並且遍布全島各地。地圖上有聚落標示之所在大抵會有祠廟。...
  • 日治初期司法機構的建立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基於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並消除西方人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等因素,明治政府決定制訂與西方國家類似的法典。先仿效法國,再仿效德國,至1890年代完成以歐陸法為本的各種法典,構成「日本近代法體制」(王泰升,1999,頁45-54)。...
  • 日治時期臺灣的警官派出所

    為了防範清代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情況,以及處理日治初期的反亂,總督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引進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警察體系,逐漸取代改隸初期以軍憲為主的軍憲警「三段警備制」。1902年武力鎮壓結束時,全島除了20個廳的警察課外,97個支廳共設有992個警官派出所,遍及全島每一街庄;實際員額警部177人,警部補271人,巡查3224人,巡查補(多以本島...
  • 日治時期鐵路車站分布圖

    在日治時期,臺灣的火車站分為停車場、乘降場及信號場三種。停車場在明治後期到大正初期時逐漸混稱為「驛」,也就是現在所稱的「站」;乘降場大多是臨時性的,就是現在的簡易站或是招呼站;信號場則當於現在的號誌站。...
  • 臺東廳管內既未墾地一覽圖

    明治29年(1896)臺灣總督府斟酌劉銘傳撫墾局舊制,設撫墾署為獨立官衙組織,管理蕃地的撫育授產,並將理蕃政務與普通行政分離,視為蕃地為特別行政。蕃人不需繳稅,但也未擁有山林原野所有權,不適用民刑法,並禁止與漢人通婚,除非官方特許,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出蕃地。在此一制度下,蕃地與一般街庄地形同兩世界,分然有別的並存於臺灣島上。...
  • 原住民部落遷徙與分布

    東賽德克人係屬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其中又可再細分為德其塔亞群、道澤群及托魯閣群。泰雅族主要盤居於霧社附近以及該區以東地帶,主要活動於今台灣中部山區,即今北港溪上源與濁水溪上游一帶。自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末葉止,約兩百年,泰雅族大舉向東、向北遷徙,遷徙原因主要是為解決耕地問題、便於交換物品、受敵侵擾、便於狩獵等等。其中一支賽德克亞族即從濁水溪,越過中央山...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原有總督府、縣廳、辨務署三級制度在行政上有欠靈活,在十一月九日依據日皇敕令第二百零二號「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實行大規模的地方行政區域改革。廢縣及辨務署、出張所,全島改設二十廳,廳下則設支廳,使臺灣地方政區成為總督府集權的二級制。於十一月十一日以府令第六十六號公布廳之位置及管轄區域。此後臺灣地方行政區域制...
  • 原住民部落遷徙與分布

    東賽德克人係屬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其中又可再細分為德其塔亞群、道澤群及托魯閣群。泰雅族主要盤居於霧社附近以及該區以東地帶,主要活動於今台灣中部山區,即今北港溪上源與濁水溪上游一帶。自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末葉止,約兩百年,泰雅族大舉向東、向北遷徙,遷徙原因主要是為解決耕地問題、便於交換物品、受敵侵擾、便於狩獵等等。其中一支賽德克亞族即從濁水溪,越過中央山...
  • 臺灣堡圖(明治版)

    This dataset has no description

  • 臺灣林野調查圖

    林野調查係總督府在完成以西部平原為主體的土地調查後,由殖產局林野調查課負責執行的第二波「資本主義基礎工事」。該事業起迄於1910至1914年,十二廳的調查結果總計申告筆數167,054筆、調查甲數973,736甲。值得注意的是,該事業查定的官有林野達752,091甲,民有僅31,179甲。兩者比例之所以如此懸殊,一方面是因為臺灣的林野舊慣(在該時點上)...
  • 森林計畫事業林野區分圖

    自1925至1935年執行的森林計畫事業,包括了森林調查、區分調查、境界測量、施業案編成調查等不同的次級項目,本圖即是區分調查的調查成果。就臺灣林業史的角度來看,本圖的歷史意義在於,森林終於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經營的類別。對照本圖與「臺灣林野調查區分圖」不難發現,森林計畫事業係針對林野調查於餘留的空白部份予以調查,並且將之與內務局主管的林地管理劃清界限...
  • 森林計畫事業預定地域圖

    該圖雖然名為森林計畫事業預定地域,但就臺灣林業史的意義來說,其中區劃出的「事業區」,象徵著臺灣林業向「近代化森林經營」的轉型。從這個角度,該圖可以理解為森林計畫事業中「施業案編成調查」的藍圖。施業案編成調查係針對區分調查中的要存置林野,清查其境內的森林蓄積、生長量、樹種以及等資訊後,將之分為二十九個事業區,各事業區之下尚有林班與林小班的分劃,全島總計林...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開始了日本在臺灣長達五十年的統治。當年陽曆六月二十八日,日人制訂公布「地方官假(即暫行)官制」,參考清代舊制,設三縣一廳。即將原來的臺北府改為臺北縣,臺灣府改為臺灣縣,臺南府與臺東直隸州合併改為臺南縣,另設澎湖島廳。臺北縣在「地方官假官制」公布前,即於六月九日先設立,縣下並陸續設立基隆、...
You can also access this registry using the API (see API 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