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集為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社會生態觀測站在嘉義阿里山地區所蒐集之聲景資料分析結果。本計畫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所支持,陸域聲景資料分析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態聲學與空間生態研究室執行
進一步了解 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社會生態觀測站 或 陸域聲景監測
調查位置與方法
八處森林生態系監測樣點
- 鹿林天文台 (N23.4707°, E120.874°)
- 中山村 (N23.4685°, E120.847°)
- 里佳村 (N23.4147°, E120.739°)
- 特富野古道南端 (N23.4703°, E120.79°)
- 達邦村 (N23.454°, E120.757°)
- 樂野村 (N23.4435°, E120.708°)
- 新美村 (N23.3314°, E120.6856°)
- 來吉村 (N23.5301°, E120.8174°)
錄音機型與取樣頻率
目前僅針對可聽域頻率範圍之錄音進行分析,收音器材使用美國Wildlife Acoustics 公司所製造之 Song Meter SM4 與 Build-in 可聽域麥克風,取樣頻率為 44.1 千赫茲
調查頻度
可聽音錄音監測全天24小時進行排程錄音,每15分鐘錄製一分鐘的可聽音錄音檔案
生物聲音辨識工具
為了解當地發聲動物的組成與變化,我們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吳世鴻研究員合作開發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生物叫聲自動辨識工具
生物音智慧辨識與標記系統(Sound and Labeling Intelligence for Creature, Silic) 採用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以及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v5,僅需少量訓練資料,即可正確地從聲音資料所轉換之頻譜圖偵測目標聲音的訊號,甚至在複雜的聲景錄音中也能達到良好的辨識效果
參數設定
此分析採用exp29的模型進行生物聲音辨識,並設定 step=1000, conf_thres=0.1 ,並將大阿里山四鄉鎮過去無eBird目擊紀錄的物種去除,並篩選辨識信心分數大於等於0.5的偵測結果,取得較可信的物種出現紀錄資料。
資料欄位說明
辨識結果資料表包含: SILIC物種ID編號、學名、分類階層(如. 物種),中文俗名、叫聲類型(如.鳴唱或鳴叫聲分別以S或C表示)、叫聲在該錄音檔中的起迄時間戳記(毫秒)、信心分數、錄音檔案名稱、叫聲聲紋之最高與最低頻率值(赫茲)及錄音紀錄開始的日期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