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hanges

View changes from to


On May 4, 2020 at 3:59:56 PM +0800, Gravatar 張耘書:
  • Updated description of 清代汛塘分布 to

    汛塘是清代臺灣地方統治最末稍的機構,在數量上也最多。如何有效地部署營兵,以達平時防治盜匪、亂時又能靈活調度的功用,是統治者的重要課題。清朝平定臺灣之初,議定駐臺軍隊的規模與部署。臺灣府城以南,主要由南路營駐守。南路營本部與鳳山縣署同駐興隆里,縣治以外地區,分別由康蓬林汛、觀音山汛、鳳彈汛、下淡水汛等四汛駐守,各汛於自己的管區中又布置若干個塘。至於府城以南屬臺灣縣的地區,則由鎮標營的中港崗汛、舊社汛、桶盤棧汛等三汛駐防。總計臺灣府南路,共有陸路一營、七汛駐防。北路方面,雖然全島名義上屬於清廷版圖,但初期北路官方統治所及之處,最北只到半線、大甲溪一帶。半線以北,官方只能藉由通事管理番社。 康熙以後的歷次部署變動,大抵都盡量將官兵配置在重要道路的交通要衝上。即使是幾次為了防番或防匪,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設置重兵,最後也都會被遷移到南北道路的要衝上。此外,真正報請中央兵部核准的營制改革並不多見,而且大多在大亂之後,藉著善後的名義更動,但地方往往自行重新分配兵力,以符合最實際的防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