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hanges

View changes from to


On April 22, 2020 at 11:28:04 AM +0800, Gravatar 張耘書:
  • Updated description of 清代東部後山圖 to

    清光緒以來,對於後山諸番社的分置情況,隨著開山撫番的進行,已有較詳盡的瞭解。特別是中央山區的番族部落,配合北路與中路的開通與招撫,相較於清初的模糊,此時期對後山山區的部落,多數已可明確辨認,例如「水尾璞石閣迤西高山各社」、「璞石閣西北高山各社」、「水尾西南內山各社」、「高山大鹵閣五社」、「高山木瓜番各社」等。這些高山番社大多是習居山區的布農族與太魯閣族,也由於族群性強悍,向有出草習慣,因此平原上的漢人、平埔族或阿美族每與接觸,多有死傷,對其戒慎甚深。雖然清官方設有營哨協防,一旦兵力縮減或略有缺漏,就備受侵擾狙殺。 至於卑南撫墾局轄內的平埔或高山番,不僅紀錄各社相對的里程數,聚落中的人口戶數或男女比也有概括的調查。不論是卑南平原上的卑南族,或者太麻里溪一帶的排灣族,更或東海岸、秀姑巒的阿美族聚落,臺東州采訪冊所記錄地名於今大都可以辨識,其關係位址也多所延續,且相當貼近原初族群所用的發音。相較於前山以「社」為名的消散快速,後山這種民番雜處的混居以及保留原住民發音的地名,也成為東臺灣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