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hanges

View changes from to


On March 26, 2020 at 10:18:59 AM +0800, Gravatar 張耘書:
  • Updated description of 西來庵事件研究-事件發生地區的人口結構 to

    西來庵事件發生地區的社會、文化型態比較特殊,以人口結構來說,據1910年和1914年的《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可知,這十五個村庄在噍吧哖事件(即西來庵事件)爆發前的人口數大約維持在19,000人左右。此外,從《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1910年) 以及1915年的《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中,也可看出十五村庄的居民以閩南人最多,佔總人口數的73%,其次是平埔族,佔總人口數的24%,客家人最少,僅有約總人口數的3%。 上述村庄的平埔族屬於所謂的「四社熟番」,即大武瓏(大滿族Taivoan,今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加拔(今臺南市善化區嘉北、嘉南二里)、芒仔芒(今臺南市玉井區三和里、望明里)、霄里(今臺南市玉井區豐里里)等四個平埔族的社。荷蘭時期,其原居於烏山山脈之西麓、曾文溪流域的平原地帶,即今臺南玉井、大內二區境內。明清時期,隨著移民不斷增加,使得他們不得不向東移動,後來更繼續移至楠梓仙溪沿岸一帶,迫使原來居住於此的曹族(美瓏、排剪、搭蠟袷、雁爾四社)退居到荖濃溪上游現居地。 因為平埔族人過去很少對其女子實行纏足,所有根據《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的統計資料,前述村庄的纏足比例特別低,在崗仔林庄只有28%的女性曾經纏足,茄苳湖庄的比例也只有21%,而阿里關庄和大邱園庄809名女性中,只有2名女性曾經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