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東部後山圖

《海國聞見錄》係陳倫炯的私人著作,他自小即隨父親遊歷各地,後又擔任「臺灣路參將」、「安平副將」、「臺灣總兵」、「澎湖水師協鎮」、「臺灣水師協鎮」、「浙江寧波水師提督」等官職,對於中國沿海一帶與臺灣海岸形勢相當熟稔,後將生平所見與經歷撰著成《海國聞見錄》。其中『臺灣後山圖』,主要是採錄自藍廷珍命人所繪的後山圖,對臺灣東部主要形勢與重要河川、港口多所描繪紀錄。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為了搜尋傳聞逃竄到後山的餘黨王忠、張寶宣等人,總兵藍廷珍遂命將分南北兩路搜索後山。南路集結於卑南覓,調遣崇爻七十二社壯丁搜尋;北路則自但淡水南下,經蛤仔難,至卑南覓。此次搜尋,是為清廷第一次勘查後山,藍廷珍命人測繪的地圖,也詳盡地包括了局部後山的山川道路、水路途徑,特別是相關番社、地理形勢、山脈河道、平原荒林、山窩坑谷的情景描述與名稱註記。陳倫炯的『臺灣後山圖』即採錄此次搜山所繪之圖稿,唯朱一貴事件後,全面的劃界封山,東西部的交通又告中斷,後山再次陷入孤立狀態,需等到光緒年間「開山撫番」的進行,才與前山恢復一般網絡聯繫。

此圖上的山川聚落主要是描繪噶瑪蘭至花蓮港一帶,其中又以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聚落最為詳盡,部分尚可考證其位址。崇爻一帶的註記聚落約12處,多為靠近山谷河川的阿美族大社,其相對位置可稱正確,名稱亦相當精要。雖名為『臺灣後山圖』,實際描繪範圍約在今宜蘭、花蓮境內,也就是當時的北路諸社,透過清楚明確的記載,對於瞭解清初東部後山的原住民聚落分佈,相當有益。

Data and Resources

Tags

Basic Information

Data Type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data formats
Language Chinese (zho)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Spatial Coverage show more
{"type":"Polygon","coordinates":[[[121.29565436393024,23.3080811105331],[121.29565436393024,24.816778325650674],[122.13940422981979,24.816778325650674],[122.13940422981979,23.3080811105331],[121.29565436393024,23.3080811105331]]]}
X.min 121.29565436393024
X.max 122.13940422981979
Y.min 23.3080811105331
Y.max 24.816778325650674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eator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Contact Person 廖泫銘
Contact Person Email veevee@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