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二十八年(1895)七月十八日,因臺灣人民激烈抗日,日本政府決定開始實施軍政。八月六日公布「臺灣總督府條例」。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根據該條例,於八月二十五日頒行「民政支部及出張所規程」。除原臺北縣及澎湖島廳外,裁撤臺灣、臺南二縣,改設臺灣及臺南二民政支部。於是全臺設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初時臺北縣下設置基隆、淡水、宜蘭、新竹四支廳,並直轄六出張所;臺...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二十九年(1896)三月三十一日,日本政府公布「臺灣總督府條例」與「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決定自四月一日起臺灣復行民政,分全臺為臺北、臺中、臺南三縣及澎湖島廳,縣下仍設支廳。四月二十日,以府令第一號,公布縣廳之位置及支廳之名稱、位置。臺北縣仍設淡水、基隆、新竹、宜蘭等四支廳;臺中縣設苗栗、鹿港、雲林、埔里社四支廳;臺南縣設嘉義、鳳山、恆春、臺東四...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二十九年(1897)六月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上任,以抗日義軍力量尚大,而原有三縣一廳制度,因山川隔閡,交通不便,各地民情不同,乃有縮小行政管區之議。爾後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將此計畫付諸實行,在明治三十年(1898)五月三日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原三縣一廳改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鳳山六縣及宜蘭、臺東、澎湖三廳,並廢原有支廳,在縣廳之下設...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三十一年(1898)三月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以原有縣廳所屬辨務署、警察署及撫墾署等機關達數百單位,官衙構成複雜,冗員過多。乃決定將地方行政制度簡化,同時裁併辨務署與縣,將警察署及撫墾署合併於辨務署,統合事權,擴大辨務署之職權。在六月十八日重新制訂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裁撤原有新竹、嘉義、鳳山三縣,併入臺北、臺中、臺南三縣,連原有的...
  • 日治時期地方行政機構

    廳 1901年(明治34年),臺灣地方行政區域由三縣三廳改為二十廳,加重地方廳級的裁量權。並配合警務與保甲,完成「廳—支廳—區—街庄」的行政體系,廳大致上由各堡里構成。 支廳 廳之下設支廳,以警部為支廳長,分掌廳務。而由總督府警視總長、警視總指揮監視全臺之警察機關,使臺灣警察制度統一。 街庄役場...
  • 日治時期各級學校分布圖

    1895年,日本初領臺灣,為了在最短時間內訓練一批能輔佐行政業務的通譯人員,並長久統治,設計出名為「國語傳習所」的教育機關。隔年,於臺灣本島主要街庄,開設14處國語傳習所,並在各地建立分教場。1898年(明治31年),總督府公布《公學校令》,將各地的國語傳習所與分教場,改為公學校。此時的公學校分布在臺灣西部的主要街庄。其大多採急就章方式,沿襲舊時書房的...
  • 台灣製腦地域圖(1899年)

    樟樹僅分布在日本、大陸與臺灣,多分布於臺灣中北部淺山地帶。清朝中期主要利用樟樹建造戰船,主事者稱為「軍工匠首」,其活動遍及西部臺灣(包括宜蘭)沿山。目前仍可見到的、諸如軍工寮等地名,即見證了早期先民的山林利用痕跡。...
  • 日治時期各級學校分布圖

    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學教育總稱高等普通教育,包括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及高等學校等,皆招收小、公學校畢業生。但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可投考專門學校,高等學校則是純為升大學的預備學校。另外,還有農林、工、商學校等提供技職教育的實業學校。...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原有總督府、縣廳、辨務署三級制度在行政上有欠靈活,在十一月九日依據日皇敕令第二百零二號「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實行大規模的地方行政區域改革。廢縣及辨務署、出張所,全島改設二十廳,廳下則設支廳,使臺灣地方政區成為總督府集權的二級制。於十一月十一日以府令第六十六號公布廳之位置及管轄區域。此後臺灣地方行政區域制...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原有總督府、縣廳、辨務署三級制度在行政上有欠靈活,在十一月九日依據日皇敕令第二百零二號「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實行大規模的地方行政區域改革。廢縣及辨務署、出張所,全島改設二十廳,廳下則設支廳,使臺灣地方政區成為總督府集權的二級制。於十一月十一日以府令第六十六號公布廳之位置及管轄區域。此後臺灣地方行政區域制...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三十九年(1906)四月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他認為之前臺灣治安未靖,交通不便,為求保安周密,所以簡化地方機關組織,採用小地方政區,而今臺灣的治安和交通已有長足的進步,無須再採用小地方政區,反而需要擴張地方廳的區域,以利地方行政長官統合政區內的行政、經濟、交通建設等事務。遂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十月修改「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原有...
  •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大正八年(1919)第八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首任文官總督)上任後,致力推行地方自治。他於大正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廢西部十廳,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廢支廳,州下設郡市;廢區堡里鄉澳,郡下設街庄。東部仍置臺東與花蓮港二廳,廳下設支廳,支廳之下設區。全臺分為五州、二廳、四十七郡、三市、五支廳,二百六十...
  • 日治時期暴風警報信號標位置圖

    在廣播收音普及以前,為了提供往來船隻氣象預報、特別是颱風警報的消息,臺灣總督府在沿岸主要港口地區設置了「暴風警報信號標」。,1897(明治30)至1902(明治35)年間,共設了15處,如左圖所示。下圖圓圈內即為基隆辦務署水上支署建築旁的暴風警報信號標。...
  • 日治時期祠廟分布圖

    對台灣民間信仰祠廟調查之詳細,可謂為《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上之一大特色。在堡圖4466個圖例點中,祠廟便佔有1643點;另在地形圖上之5258圖例點中,祠廟也佔有1439點數量最多。不僅祠廟在地圖上的數量龐大,並且遍布全島各地。地圖上有聚落標示之所在大抵會有祠廟。...
  • 日治時期教堂分布圖

    西教堂圖例點所指乃為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台所設之傳教地點。在《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分別標示出33與42所西教堂分布,從兩地圖之西教堂分布情形,可以讓我們大約看出當時教會傳道的足跡。...
  • 日治初期建立的最早五個測候所

    甲午戰爭之前,臺灣的近代氣象測候已在清帝國海關(外國人稅務司)的主事下,在基隆、淡水、安平、打狗四海關,以及南岬(鵝鑾鼻)、漁翁島兩燈塔進行氣象觀測。1895年(明治28年)臺灣的主權歸屬轉換的紛擾,在這段接收的戰亂時期,氣象觀測幾乎全部停止,只有淡水、安平兩海關以及漁翁島保存了少數的儀器與紀錄。...
  • 日治時期鐵路分布圖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巡府劉銘傳在臺灣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始了臺灣鐵路的興建。在軍事、經濟的考量下,臺灣的第一段鐵路從台北大稻埕開工,穿越獅球嶺到達基隆,1893年再築至新竹。1895年開始,日人投入二千八百八十八萬圓經費,約十年的時間修築新竹以南的鐵路。1908年四月二十日,基隆到打狗(今高雄)縱貫線全線完工通車。到臺灣地形圖繪製時...
  • 日治時期臺灣的軍事要地

    1895年臺灣於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日本隨即派遣軍隊來臺,由北到南逐步佔領臺灣,並持續進行鎮壓抗日民眾與清剿盜匪的工作。在日本政府平定臺灣的過程中,軍隊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1920年代的臺灣地形圖上,計有42個與軍事相關的地物,主要記載當時的陸軍、海軍、憲兵隊的重要設施及駐兵所在。當時較重要的軍事單位如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步兵第一聯隊(臺北...
  • 大正八年(1919)製糖場原料採取區域圖

    為了解決新式製糖工場原料貨源不定的問題,總督府於1905年發佈「製糖場取締規則」。需得政府許可凡才能設立新式機械製糖場,且經政府考量後,依工場能力指定原料採取區域。此舉營造製造獨佔、原料獨佔的現象,但製糖會社對區內生產過剩的甘蔗負有收買義務;至於區內農民則有耕作自由。日本本國財閥的資本傾注,加上臺灣人的資本也紛紛投資於新式製糖製糖工廠制度,取代舊有糖𣈳...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位置圖

    農事試驗場是日本近代農學研究主要的推動機構之一,1890年代後期起日本各府縣紛紛設立農事試驗場,進行農事改良的各項試驗。當時剛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也於1899年設置臺北、臺中、臺南農事試驗場,1903年合併改制為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為台灣最早的近代農學研究機關。...
You can also access this registry using the API (see API 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