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仁柏(2020)。以協作治理探討泥岩惡地地質公園之推動

    在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及管理上,透過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可以強化自然保育及管理層面在面對新環境挑戰的應變能力,並促進在地環境的永續發展。「台灣地質公園網絡」也於2011年成立,作為一種彈性的自然保護管理概念,其強調四大核心概念;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透過在地社群與居民產生地景保育的力量,進而改善地方經濟,促成永續的社會與環境發展。目前臺灣南...
  • 黃奕綺(2020)。從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社區地方創生數位平台之設計

    隨著科技的演進及國人生活型態之轉變,資訊科技應用越來越普遍,數位化的資訊、社群媒體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更是日益深遠,故在現今社會的變化下,數位平台不同於過去單向傳遞資訊的網站,而是更加重視雙向傳遞關係,從臺灣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政策」強調蒐集、調查盤點和保存地方資源,至2019年的「地方創生政策」,要讓人看見地方DNA,需要開始思...
  • 蔡孟玲(2022)。惡地智庫

    社區協作已逐漸成為於當代新形態的社區運作模式。參與過程與合作方式在社區運作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使社區能夠自發性提出協作,為本論文研究中主要探索的課題。研究選擇臺灣南部「惡地地區」為社區場域,透過與「惡地協作」團隊共同討論,歸納其輔助協作過程,為其規劃突破地理空間的障礙的線上支援工具「惡地智庫」為目標。...
  • 林禹欣(2022)。從參與式遺產觀點建立文化路徑數位平台之規劃架構-以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為例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數位平台提供了鼓勵收集和分享記憶的空間,使得數位技術不再只是資訊專業人員的工具,而是具有民眾參與的價值,另外,數位化也延伸出文化遺產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整合相關文化資源,而國內則是文化部於數位建設計畫中提出「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比過去更重視由下而上以及共創協作之精神,「參與式遺產」的概念也延伸出地方動能的重要性,自由撰寫...
You can also access this registry using the API (see API 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