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糖鐵分布圖

    在總督府的獎掖糖業政策下,各糖業會社在1906年後,紛紛仿效臺灣製糖會社,陸續在其官定「原料採取區域」內興建私設糖鐵,即俗稱的「五分車」鐵道,提供了甘蔗運輸、砂糖輸送乃至各式糖業用品如肥料、製糖機械等良好的輸送管道。...
  • 日治時期銀行分布圖

    台灣於日治之前,現代銀行的系統並不完備。至1895年日本中立銀行在台北、基隆等地設立分行;1896年日本銀行設置台北日本金庫和日本銀行台北辦事處,而於1899年設立臺灣銀行,承辦上述兩銀行的業務後,台灣便漸具備現代化的銀行體系。臺灣銀行於開業後,便在台南、嘉義、台中、宜蘭等地陸設分行、辦事處,處理發行、存款、放款、匯兌業務。...
  • 日治時期海關分布圖

    臺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從十六世紀荷蘭人佔領臺灣時就已展開。咸豐八年〈1858年〉的天津條約中,規定臺灣開放通商口岸。1862年在淡水正式設立海關辦理通商事宜,經營範圍涵括淡水河沿岸各地、大稻埕、艋舺及滬尾。1863年至1865年間,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相繼開關。1895年,日人接收臺灣海關,之後海關數次改制,稅務制度也歷經多次修訂。...
  • 日治時期臺灣專賣機構分布圖

    鴉片、食鹽、樟腦、煙草和酒為日據時期臺灣五大專賣事業。臺灣專賣事業始於明治三十年(1897)後藤新平提倡的鴉片專賣,後續規劃有食鹽與樟腦的專賣。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由後藤新平擔任局長,統籌各項專賣業務,其後依序實施煙草及酒的專賣。...
  • 日治時期官設醫院分布圖

    本圖主要以呈現台灣地形圖上原有之病院分布,並參考日治時期醫療史料,企而完備從大正十年至昭和三年(1921-1928)台灣地區醫院之地理分布狀況。所稱之「醫院」係指大型、綜合性的現代化西式醫院。...
  • 日治時期臺灣水源地分布圖

    近代都市化發展下,人口聚居帶來相關的衛生問題,為了防止重蹈1880年代東京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臺灣總督府於明治29年(1896)聘任後藤新平為衛生顧問,在後藤新平的建議下,聘請東京帝大「衛生工學」教授、「御雇外國人」巴爾登(William K....
  • 日治時期溫泉分布圖

    台灣溫泉的開發史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溫泉一直是台灣重要且豐沛的天然資源,在日治時期也成為日人積極開發與管理的重要資產。本圖所呈現的日人於《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所調查台灣「礦泉」(溫泉)的成果,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的溫泉開發以北部,尤其是以北投、草山...
  • 1953年山地派出所

    國民政府遷台之初,其山地政策與對山地區域大致沿襲自日人的制度與設施,唯在編制資源上卻不及日治時期的嚴謹與區隔。...
  • 日治時期避病舍與隔離病院分布圖

    日治初期,台灣疫情的控制為殖民政府的施政重心。台灣地形圖上所呈現出各地避病舍與隔離病院的分布,可以作為日治時期防疫政策上的具體標的物。所謂避病舍與隔離病院,是透過警察、醫生等檢疫委員的調查,將患有傳染病之病人進行隔離之場所。在地形圖上的避病舍與隔離病院,其設置時間從明治32年至大正14年(1899-1924),共計46所,其中又以稻江醫院80張床位的容...
  • 日治時期市場分布圖

    日治之前,民生用品的買賣地點並沒有特別管理,然至台灣鼠疫流行,日本政府認為必須改善台人雜亂、滋生病菌的市集,於是在台北艋舺、大稻埕設立公設消費市場,並徵收公共衛生費,此費用也成為日後推動台灣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此外市場也是供給台灣人回味的場址,對市場內的各式飲食與各地名產的記憶與故事,至今仍不分世代地流傳、連結、渲染。...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

    日治時期臺灣的郵政事業的發端,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軍登臺後在佔領地設立的野戰郵便局,先後設置過二十三所,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臺灣總督府開始實施民政,軍郵機構撤銷,由普通郵政接續。當時的郵政機構結合電信業務,稱為郵便電信局。至1902年一月重新修訂郵電機構組織官制,將各郵電機構劃為一等郵便電信局;二等郵便電信局;三等郵便及電信局;郵便及...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

    明治四十年(1907)時,臺灣總督府新訂「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制」,將原來「郵便電信局」改稱為「郵便局」,依舊掌管郵政及電信二方面的業務,層級則分為一、二、三等郵便局、郵便支局、郵便出張所以及郵便受取所。至大正九年(1920),為配合行政區的調整和地名的更改,廢止「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制」,新訂「臺灣總督府通信官署官制」,將郵便局掌管的電信、電話業務分離出...
  • 臺灣北部地區寺廟分布圖

    移民開發與信仰中心位置有絕大關係。十七世紀以降,隨著移民遷臺、定居,連帶建立起以寺廟為信仰中心的移民社會圈。這些祭祀信仰與祖籍地所崇奉的神明、移民的職業、族群間的互動,從而形成極具特色的臺灣寺廟文化。本圖是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寺廟概覽》、《基隆寺廟巡禮》、《臺灣鄉土全誌》等書,將其中明鄭至日治時期所創建的寺廟計約五百餘筆,考證出當代的確切位...
  • 部落起源神話與傳布

    對於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族而言,代代口傳的神話與傳說便是他們的歷史,故事中對事物與自然界的詮釋與理解常是該族群理解世界的方法與角度。臺灣的南島民族普遍都流傳著有關『起源地』的神話與傳說,這種關於自身來源的故事集,關照的往往是族群認同與集體記憶的投射,同時也有助於瞭解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或反映當初遷移至臺灣時所居的地區地貌。移川仔之藏將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地分成三...
  • 日治時期鐵路分布圖

    1895年起,日人在臺修建鐵路,1901年淡水線完工,至1908年4月20日,基隆到打狗〈今高雄〉縱貫線全線完工通車。之後由於島上產業快速發展,臺中線所經山路造成運輸瓶頸,於1919年開始修建縱貫海岸線,1922年海岸線由竹南至彰化完工通車。另外,1917年宜蘭線〈基隆至新城〉在1924年通車,屏東線〈高雄至枋寮〉也在1941 完工通車。
  • 臺灣陸域環境因子多時序資料集

    高解析度的環境資訊是生態與環境學研究的必要元素。為了有助於臺灣生態學相關研究者應用,本研究盤點國內外環境資料集,篩選其中高解析度且訊息最完整之臺灣範圍內資料,運用GIS空間分析建構1km網格解析度的「臺灣陸域環境因子多時序資料集」。資料集時間橫跨1970~2010年,以每10年為時間分點,共分成5個年代。資料範圍含括臺灣整體陸域,並依地理位置分別建立兩...
  • 侵臺颱風路徑圖

    本主題圖擷取了中央氣象局「1946-1996侵臺颱風路徑資料」中,三個颱風的每小時中心位置,分別是民國四十八年(1959)造成八七水災的熱帶低氣壓、民國六十六年(1977)的賽洛瑪(Thelma)颱風,以及民國八十五年(1996)的賀伯(Herb)颱風。除了逐時颱風中心位置外,每筆記錄亦包含最低氣壓(毫巴)、暴風半徑(在颱風眼的邊緣是颱風風力最強的地方...
  • 1932年臺北市街圖中的町界

    清領末期臺北府城建城(1882-1884)後,與城外的艋舺、大稻埕兩地,在聚落空間發展上,呈現所謂「三核心」的局面。為軍事目的而建的臺北城牆,後來反而變成都市發展的障礙。總督府於1904-6年間陸續拆除城牆,並在1905年公布連結起三市街的「臺北市區計畫」。1920年地方行政改行州郡制時,「臺北市」的名稱正式出現。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將原有之街...
  • 臺灣西南部海岸變遷

    臺南西南部地區的開發擴增與自然環境變化是與時俱進,從荷據時期(1624)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止,臺南一直是全臺首府,重要官署與通商港口皆在此地,因而成為臺灣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重心,也是全臺開發最早的地區,因此其地貌變遷不僅是自然氣候、地殼變動、海潮流向、河道淤積等天然因素所造成,且隨著人們陸續的墾殖開發而加速環境的改變,不但造成海岸線西移約十...
  • 臺東縣池上鄉自行車出租店

    總計10筆。提供自行車、電動機車與汽車出租店資訊。資料來源:池上鄉公所、業者 取得時間:2019.04.24。
您也可以使用API (應用程式介面) (see API 文件)註冊。